開始禱文
領:因父,及子,及聖神之名。
眾:亞孟。
領:請大家祈禱:(靜默片刻)
主耶穌,在這紀念祢死亡的時刻,我們切願懷着敬愛之心,默想祢所忍受的不可言喻的苦難。
祢在十字架上呼出最後一口氣前,以那神秘的呼喊,總結祢的一切痛苦說:「我的天主,我的天主,祢為什麼捨棄了我?」
耶穌,祢活像一個日落西沉的天主:聖子沒有了聖父,聖父失去了聖子。
祢那人而天主的呼喊,劃破了哥耳哥達的空氣,今日仍向我們發出質問,令我們啞口無言,告訴我們:一件空前絕後的事經已發生。
那是一件令人得救的事:生命由死亡而來,光明擺脫了黑暗,合一得勝了分裂 。我們渴望與祢亦步亦趨,這熱望令我們到處發現,祢在不同的處境下被人捨棄。
在我們個別和集體的痛苦中,在祢教會的痛苦中,在人類的黑夜中,在這一切地方和處境中,我們切願播種祢的生命,散佈祢的光亮,促成祢切願的合一。
今日一如往昔,若非祢被人捨棄,我們便不能慶祝復活。
眾:亞孟。
第一處 耶穌被判處死刑
領:主基督,我們欽崇祢,讚美祢。
眾:祢因此聖架,救贖普世。
若望福音(18:38b-40)
比拉多說了這話,再出去到猶太人那裡,向他們說:「我在這人身上查不出什麼罪狀來。你們有個慣例:在逾越節我該給你們釋放一人;那麼,你們願意我給你們釋放猶太人的君王嗎?」 他們就大聲喊說:「不要這人,而要巴辣巴!」巴辣巴原是個強盜。
比拉多雖然找不到耶穌的罪狀,卻屈服於指控一方的壓力,判處納匝肋人耶穌死刑。
主,我們彷彿聽到祢說:「我被判處死刑;許多看似愛我和明白我的人,聽信了謊言,向我提出指控。他們並不明白我的話;他們把我交付,讓我接受判決,受十字架死刑,一個最耻辱的死刑。」
我們有不少家庭正在受苦,被自己心愛的婚姻伴侶所辜負。啊!親密共處的喜樂,如今何在?二人成為一體的意義去了那裏?當時所說的「從今以後……」變成了什麼?
耶穌,我投靠祢這位被辜負的受害者,與祢一起去親身體驗:夫婦二人所建立的愛情和友誼一旦破裂時,內心深處感受到信任被辜負、喪失信心和安全感幻滅的種種傷痛。此刻我投靠祢,正當我承受審判,而指控我的,正是那曾和我互託終身的人。耶穌,我雖然設法去諒解他們,但只有祢才能明白我,只有祢能給我勇氣,只有祢能向我說真理的話。祢能給我力量不向誘惑屈服,為了家中等待我的孩子,不作報復的判斷,因為我現在是他們唯一的依靠。
眾:天主經
聖子高懸十字架上,慈母悲傷哀立其旁,舉目仰望淚流長。
第二處 耶穌背負十字架
領:主基督,我們欽崇祢,讚美祢。
眾:祢因此聖架,救贖普世。
若望福音(19:16-17)
比拉多把耶穌交給他們去釘死,他們就把耶穌帶去了。耶穌自己背著十字架出來,到了一個名叫「髑髏」的地方,希伯來話叫「哥耳哥達」。
比拉多把耶穌交給司祭長和差役。兵士們給耶穌披上一件紫紅袍,又編了個茨冠,要祂戴在頭上。他們戲弄祂,虐待祂和鞭打祂。戲弄既畢,他們把粗重的木架放在祂肩上,這木架是為處決強盜用的,以警愓人勿效尤。許多耶穌的門徒棄祂而去。
這二千年前發生的事,在教會和人類的歷史中,不斷重複着直到今天。基督的身體—教會,一次又一次地被打擊和受傷。
耶穌,看到祢流血、孤獨、被遺棄和耻笑,此情此景,我們不免自問:「這些祢所深愛的人,這些祢曾幫助、引領的男女眾人,不就是今日的我們嗎?我們都因為怕被牽連,竟躱開了,忘記了我們是祢的追隨者。」
耶穌,更糟糕的是,我們也曾加增祢的痛苦。我們身為夫婦和家庭成員,曾殘酷地把重擔加在祢的肩上;就是當我們不彼此相愛,拒絕互相寬恕,不願意再相親相愛時。
可是,我們仍屈服於自己的驕傲下,我們常自認有理,貶抑身邊的人,包括那些與我們永結終身的人。我們完全把祢的話忘記得一乾二淨:「凡你們對我這些最小兄弟中的一個所做的,就是對我做的。」「就是對我做的」這句話,是祢親口說的。
眾:天主經
心靈慘痛不禁沉吟, 凝思愛子意切情深,甚於利刃刺透心。
第三處 耶穌第一次跌倒
領:主基督,我們欽崇祢,讚美祢。
眾:祢因此聖架,救贖普世。
瑪竇福音(11:28-30)
凡勞苦和負重擔的,你們都到我跟前來,我要使你們安息。你們背起我的軛,跟我學罷!因為我是良善心謙的:這樣你們必要找得你們靈魂的安息,因為我的軛是柔和的,我的擔子是輕鬆的。
耶穌跌倒了:祂的傷、十字架的重量、陡斜而崎嶇的路、群眾的擠迫……。但使耶穌跌倒的,並不僅這些原因。可能是祂生命上的悲劇所造成的重量。我們在耶穌身上,已再看不見天主的光華,這個人實在太軟弱無能,祂蹣跚而行,終於倒了下來。
耶穌,祢在路上,受喧嘩的群眾呼喝怒罵,祢跌倒地上,再爬起來,繼續勉力往上走。在祢心深處,祢知道這苦難有一個目的,祢感覺到自己正肩負着我們許多失足、負心和罪過的擔子。
耶穌,祢的跌倒令我們心痛,因為我們知道自己就是祢受苦的原因,或許是由於我們的軟弱,但那不僅是肉體的軟弱,更是我們整個人的軟弱。
我們切望不再失足跌倒;畢竟只需一個很小的障礙,一個誘惑或一個意外,便足以使我們再次跌倒。
我們曾應承要跟隨耶穌,要尊重和照顧身邊的人。我們固然愛護他們,或至少以為自己正愛着他們。他們一旦離我們而去,我們必然感到難過。可是,在每日真實的情況下,我們卻跌倒了。
我們在家中如何多次跌倒!有多少分離,多少負心的行為!多少離異、多少墮胎、多少逃家!耶穌,請幫助我們明白愛的真諦,教我們求他人寬恕!
眾:天主經
獨子之母殊福貞女,內心痛苦誰堪比汝,甚矣哀哉莫可語。
第四處 耶穌遇見自己的母親
領:主基督,我們欽崇祢,讚美祢。
眾:祢因此聖架,救贖普世。
若望福音(19:25)
在耶穌的十字架傍,站著他的母親和他母親的姊妹,還有克羅帕的妻子瑪利亞和瑪利亞瑪達肋納。
耶穌在前往哥耳哥達的路上,遇見了自己的母親。他們四目相投,彼此憐惜。瑪利亞知道自己的兒子是誰,知道祂從何而來,知道祂的使命是什麼。她知道自己是祂的母親,同時又是祂的女兒。她看見祂為一切的人受苦:過去、現在和將來的一眾男和女。她自己也受着苦。
耶穌,此情此景固然令祢傷感,看見祢的母親受苦必令祢憂傷。但祢要她有分於天主這件驚人的事蹟。因為這是天主的計劃,是祂拯救世人的計劃。
對世上所有的男和女,尤其對我們的家庭而言,耶穌在哥耳哥達的路上與自己的母親相遇,這實在是一件今日仍活現眼前,且感人至深的事實。耶穌獻出了自己的母親,讓我們每個人—包括我們當中的各對夫婦在內—能常有一位母親在那裏施加援手。可惜我們有時竟忘了這事。但每當我們想起這一點,便意識到在我們的家庭生活中,我們不知多少次曾向她求助。在我們的困迫中,她是何等接近我們!我們不知多少次把自己的孩子託付給她,求她保護他們神形的安康!
瑪利亞不知多少次俯聽了我們,讓我們感到她以母親的慈愛親近和安慰我們。
在每個家庭的苦路上,瑪利亞常是一個靜默的好模範,即使在極度痛苦中,她的靜默仍能孕育出靈性新生命。
眾:天主經
榮光之子如斯慘創,仁慈之母見而悽愴,悲復悲兮痛久長。
第五處 西滿背負耶穌的刑具
領:主基督,我們欽崇祢,讚美祢。
眾:祢因此聖架,救贖普世。
路加福音(23:26)
他們把耶穌帶走的時候,就抓住一個從田間來的基勒乃人西滿,把十字架放在他肩上,叫他在耶穌後面背著。
也許基勒乃人西滿所代表的,正是我們大家:我們有時突然遇上困難、考驗、疾病、意料以外的重擔、一個沉重的十字架。為什麼?為何偏偏選中我?為何正要這一刻?主召喚我們跟隨祂,然而我們並不知何時何地,及以何方式。
耶穌,最美好的事情就是追隨祢,順從祢對我們作的要求。許多家庭有親身的經歷:反抗對我們於事無補,最好還是乖乖的向祢說「是」,因為祢是天地的主宰。
但這並非我們要對祢說和想說「是」的唯一的理由,因為祢以無限的愛,愛了我們,比我們的父親或母親,兄弟或姊妹,妻子或丈夫或子女,愛得更甚。祢以一個高瞻遠矚的愛,愛了我們,以一個超越一切的愛,即使在我們並不快樂的時候,為我們謀求平安幸福,使我們永遠與祢同在。
當家庭要作出困難決定的關鍵時刻,若大家心中有平安,若大家聽從及明白天主對我們的要求時,我們往往得到光照啟迪,讓我們看清事情,並樂意背起自己的十字架。
這位基勒乃人也提醒我們,當沉重的十字架落在我們和家人身上時時,那些對我們不離不棄的人。他讓我們想起世上無數的志願工作者,他們無私的奉獻,安慰和協助那些受苦和在患難中的人。他教我們在有需要時,要虛心接受他人的幫助,也要對別人成為另一位基勒乃人。
眾:天主經
目睹愛子橫遭極殃,慈容黯淡涕淚滂湟,孰能見此不同傷。
第六處 韋羅尼加為耶穌抹面
領:主基督,我們欽崇祢,讚美祢。
眾:祢因此聖架,救贖普世。
聖保祿致格林多人後書(4:6)
那吩咐「光從黑暗中照耀」的天主,曾經照耀在我們心中,為使我們以那在基督的面貌上,所閃耀的天主的光榮的知識,來光照別人。
韋羅尼加是眾多跟隨耶穌的婦女之一,她明白耶穌是誰,並且愛祂;看見祂受苦而感到難過。當耶穌走近時,她看見祂的臉,那多次觸動她心靈的容貌。她看見這張被扭曲的臉,滿披血污和破損不堪,然而仍流露着温順和謙虛的樣子。
她忍不住,要去設法減輕耶穌的痛苦。她拿了一塊布,設法抹淨祂臉上的血漬和汗污。
在生活上,我們常有機會為受苦的人抹淨他們的淚和汗。例如在醫院病房中陪伴一位末期病人,協助一位新移民找工作,耹聽獄中被囚者的心聲等。當我們設法減輕他們的痛苦時,有時只需以憐憫的目光望着他們,已能替他們抹淨臉上的污垢。
可惜的是,我們很少記得:在每個有需要的兄弟姊妹身上,我們可以看見祢—隱藏着的天主子。我們若能記得這事,我們的生活將會如何不同!這樣我們可以逐步學會尊重別人,尊重世上每一位男女和兒童。所有人,不論是漂亮或不漂亮,有才能抑或平庸的,剛在母胎中成孕的或是一位長者,他們都代表着祢—耶穌。不但如此,我們每位兄弟姊妹,其實就是祢自己。看見祢在哥耳哥達徹底的謙卑自下,我們可同韋羅尼加一樣明白到,在每個人身上,我們可以認出祢的臉容。
眾:天主經
見子耶穌受盡艱辛,為救其民願捨己身,慘被鞭打酷絕倫。
第七處 耶穌第二次跌倒
領:主基督,我們欽崇祢,讚美祢。
眾:祢因此聖架,救贖普世。
聖伯多祿前書(2:24)
他在自己的身上,親自承擔了我們的罪過,上了木架,為叫我們死於罪惡,而活於正義;「你們是因他的創傷而獲得了痊愈」。
耶穌走在往哥耳哥達的窄路上,再一次跌倒。我們可以想像祂連夜受刑後,身體是何等軟弱無力。使祂跌倒的,其實不只這些折騰,還有祂的筋疲力竭,以及那粗重的十字架。一個無比的重量加在祂的肩上,但祂內心深處的痛苦,令祂感到額外沉重,舉步維艱。
我們還以為祢只是眾多可憐人中的一個,不幸在生命中犯了大錯,如今是罪有應得。祢看來已體力耗盡,精神痿靡,已無力面對新的一天。祢於是倒了下去。
耶穌,在祢體力不支,第二次跌倒中,我們彷彿看到了我們自己。然而,祢又站了起來,切願繼續走下去。祢這樣做,是要鼓勵我們再次站起來。我們實在軟弱,但祢的愛大於我們的失敗,並時常樂意接納和諒解我們。
我們的罪過重壓着祢,然而祢的無限仁慈大於我們的罪孽。是的,耶穌,靠着祢,我們再次站了起來。我們確實犯了錯,我們經不起世俗的誘惑,有時只為了頃刻的滿足,只因有人說,他或她喜歡我們,甚至愛我們。有時為了持守婚姻的忠貞,我們要辛苦掙扎,但我們不再感覺到從前的新鮮感和興緻。感到事事只是重複,任何行動只是負擔,我們只想逃避。
耶穌,但我們仍想再站起來,不想陷入那更大的誘惑中:即不相信祢的愛可以做到一切。
眾:天主經
痛苦之母愁腸百結,因見聖子備遭磨折,祈你許我共痛切。
第八處 耶穌安慰耶路撒冷的婦女
領:主基督,我們欽崇祢,讚美祢。
眾:祢因此聖架,救贖普世。
路加福音(23:27-28)
有許多人民及婦女跟隨著耶穌,婦女搥胸痛哭他。耶穌轉身向她們說:「耶路撒冷女子!你們不要哭我,但應哭你們自己及你們的子女。」
跟在耶穌後面的群眾中,有些來自耶路撒冷的婦女,她們都認識耶穌。她們眼見祂淒涼的處境,遂隨着人群跟祂走往哥耳哥達去。她們邊行邊哭。
耶穌看見她們為祂感到難過。連在這慘狀之下,祂仍有話告訴她們,不僅是分擔她們的痛苦。祂希望她們做的,也同樣希望我們做的,不只是憐憫,而是深切的痛悔,一個明認以往過錯,尋求寬恕和展開新生活的悔改心。
耶穌,我們多次由於疲倦或視若無睹,為了自私或怕懼,閉上雙目,拒絕面對現實。我們尤其選擇置身事外,不想深入和積極地分擔身邊或遠處有需要的兄弟姊妹的生活。我們繼續過舒適的生活,雖然我們譴責不義和惡人,卻沒有改變自己的生活,不想親力親為去改善現狀,制止罪惡,伸張正義。
多次由於我們沒有努力作出改變,以致情況繼續惡化。我們置身事外,看似沒有做錯什麼,卻疏忽了我們能力範圍內可作和應作的善事。由於我們置身事外,也許總有人要付出代價。
耶穌,願祢以祢的話振奮我們,給我們力量為福音作見証。許多殉道者,包括為人父母者和兒童,今日一如往昔, 藉着他們的鮮血與祢的寶血結合,不斷為世人敞開幸福的康莊大道。
眾:天主經
代求你子被刺聖心,增我心靈虔敬熱忱,常加愛慕情意深。
第九處 耶穌第三次跌倒
領:主基督,我們欽崇祢,讚美祢。
眾:祢因此聖架,救贖普世。
路加福音(22:28-30a)
在我的困難中,與我常常相偕的,就是你們。所以,我將王權給你們預備下,正如我父給我預備下了一樣,為使你們在我的國裡,一同在我的筵席上吃喝。
陡斜的路途雖然並不長,但耶穌的身體疲憊不堪。祂已心力交瘁,自知成了長老、司祭和民眾的眼中釘,大家都想在祂身上發洩壓抑多時的怒火。他們好像要在祂身上實行報復一樣。
耶穌,祢終於跌倒了,這已是第三次。祢似乎已放棄掙扎,但祢又竭力再站起來,繼續哥耳哥達的路。許多我們世上的兄弟姊妹,正承受着極大的考驗,只因他們願意跟隨祢。他們跟祢一起走往哥耳哥達,也像祢一樣倒了下來,二千年來針對祢的身體—教會的迫害,把他們壓倒在地上。
我們願意陪伴這些親愛的兄弟姊妹,獻上我們的生命、我們的軟弱、我們的貧乏、我們每日大大小小的痛苦。我們多次被繁華麻醉,度着紙醉金迷的生活,不想努力站起來,也不願意協助他人重新振作。但我們可以站起來,因為耶穌已找到了再次站起來的力量,重新上路。
我們的家庭好像千瘡百孔的舊衣裳一樣,纏繞於舒適安逸的生活上,追求安逸更成了生活的目標。我們的孩子要成長:讓我們鍛練他們,學習樸素、犧牲和捨己的精神。讓我們以體育運動、群體生活和康樂活動,陶冶我們的孩子,過充實的社會生活,但不要只為充塞時間,或純為滿足他們的要求而作。
耶穌,所以我們需要聆聽祢的話,我們願意作見証:「神貧的人是有福的⋯溫良的人是有福的⋯締造和平的人是有福的⋯為義而受迫害的人是有福的。」
眾:天主經
懇祈慈母分你悲情,並將你子身受酷刑,深深銘刻我心靈。
第十處 耶穌被剝去衣服
領:主基督,我們欽崇祢,讚美祢。
眾:祢因此聖架,救贖普世。
若望福音(19:23)
兵士將耶穌釘在十字架上後,拿了他的衣服,分成四分,每人一分;又拿了長衣拈鬮,因那長衣是無縫的,由上到下渾然織成。
耶穌任憑兵士的擺佈,就如所有被判刑的人一樣。祂被人剝去衣服,受盡耻辱和貶抑。在祂身上,對人性尊嚴的冷漠、輕視和妄顧,更加上了不知足、貪婪和私利:「他們瓜分了祂的衣服。」
耶穌,祢的長衣是渾然織成,反映出祢的母親和追隨者對祢無微不至。耶穌,如今祢卻赤身露體,親身體驗到那些被人任意擺佈,及人性尊嚴遭受到蹂躪的人的苦楚。
由於人們不尊重他人的尊嚴和私隱,世上不知有多少人受着痛苦。我們有時也對近人缺乏應有的尊重,蠻橫地支配着我們的孩子、丈夫、妻子,及那些我們所認識或不認識的人。我們聲稱自己擁有自由,而侵犯他人的自由:我們是何等不為他人着想和疏忽地對待他人!
耶穌願意赤裸裸地顯露於祂當代人的眼前,以及於每一世代的人眼前,就是要提醒我們:人是尊貴的,天主賜予各人的人性尊嚴是高尚的,不容侵犯,因為我們都是按照天主的肖像而受造的。我們有責宣揚對人及其身體的尊重。特別是我們中間的夫婦,他們具有結合個人尊嚴和完全自我奉獻於一身的天職,這二者是基本和不可分離的事實。
眾:天主經
聖子耶穌為救我們,遍嘗苦辱並以身殉,祈導我們出迷津。
第十一處 耶穌被釘在十字架上
領:主基督,我們欽崇祢,讚美祢。
眾:祢因此聖架,救贖普世。
若望福音(19:18-19)
他們把他釘在十字架上,同他一起另有兩個人:一個在這邊,一個在那邊,耶穌在中間。比拉多寫了個牌子,放在十字架上端,寫的是:「納匝肋人耶穌,猶太人的君王。」
來到名叫哥耳哥達的地方,兵士們把耶穌釘在十字架上。比拉多寫了個罪狀牌來羞辱祂:「納匝肋人耶穌,猶太人的君王。」這既是為了羞辱祂,也是為了取笑猶太人。比拉多雖然心懷惡意,這句話卻見証了一個真理:耶穌君王的尊位,一個超越時空的王權。
我們只能想像到,耶穌受十字架苦刑時所經驗的殘酷和無情的痛苦。我們置身於這奧秘當中,大惑不解:為何這位為愛我們而降生的天主,竟任由人釘祂在木架上,被高舉起來,飽受極度的精神和肉體的折磨?
這全是為了愛。是愛!是愛的定律,教我們為他人捨棄自己的生命。我們可在那些不惜冒着生命危險,把孩子帶到世上來的母親身上看到這事實。這也可見於那些因戰争或恐怖主義而失去子女,卻沒有尋求報復的父母身上。
耶穌,祢在十字架上代表着一總的人,男人和女人,一切古往今來的人。在十字架上,祢教我們如何去愛。現在我們明白祢在最後晚餐中,對門徒講論的那完滿的喜樂。祢願意降生成嬰兒,跟着長大,繼而走上哥耳哥達的路,為的是要以身作則,教導我們愛的真諦。
凝視着祢被釘於十字架上,我們作為家庭、丈夫和妻子、父母和子女的,學習彼此相愛,促進我們間慷慨施與及知恩報愛的精神。懷着這種精神,我們能承受痛苦,並把痛苦轉化成愛的力量。
眾:天主經
十字聖架救贖之詮,聖子死難償我罪愆,懇饒我咎復天緣。
第十二處 耶穌在十字架上捨生
領:主基督,我們欽崇祢,讚美祢。
眾:祢因此聖架,救贖普世。
瑪竇福音(27:45-46)
從第六時辰起,直到第九時辰,遍地都黑暗了。約莫第九時辰,耶穌大聲喊說:「厄里、厄里,肋瑪撒巴黑塔尼!」就是說:「我的天主,我的天主!你為什麼捨棄了我?」
耶穌身懸十字架上。這是極度痛苦的時刻,慘無人道的時刻。耶穌說:「我渴!」他們遂用海綿把醋送到祂的唇邊。
一聲令人意想不到的呼喊:「我的天主,我的天主!祢為什麼捨棄了我?」這是一句詛咒的話嗎?還是垂死者唸着聖詠中的話?我們怎能接受一位喊冤的天主,一位嗟嘆、不知所措和不明所以的天主?怎能接受降生成人的天主聖子,死時竟以為天主捨棄了祂呢?
耶穌,祢成了我們當中的一個,甚至一切與我們相似,只是除了罪過!祢是降生成人的天主子,祢是天主的聖者,但祢卻完全成了我們當中的一個,甚至甘心體驗罪人的處境,親嘗與天主隔離的經驗,這正是那些沒有天主者的地獄。祢親身體驗了黑暗,為的是要給我們光明。
祢體驗了與天主分離,為的是要把我們合而為一。祢接受苦難,為的是要留給我們愛情。祢經歷了被排斥、被遺棄,被懸於天地之間,為的是要讓我們分享天主的生命。
在重溫祢的苦難時,我們被籠罩在這奧秘當中。耶穌,祢並沒有以自己與天主同等,為應當把持不捨的,反而空虛自己,為使我們富足。
「我把我的靈魂交托在祢手中。」耶穌,祢在這痛苦的深淵,怎仍能把自己交托於天父的愛?怎仍能把自己託付於祂,死在祂懷中呢?只有雙目注視着祢,只有與祢聯合一起,我們才能面對不幸的慘劇、無辜者的受苦、屈辱、虐待和死亡。
耶穌為了我、為了我們、為了我們的家庭、為了我們每一個人、為了每一個家庭、為了一切人、為了整個人類,親身經歷了死亡。在這個行動中,生命得以重生。
眾:天主經
童貞聖母神聖之后,賴你慈恩允我哀求,得常與你同悲愁。
第十三處 聖母懷抱耶穌遺體
領:主基督,我們欽崇祢,讚美祢。
眾:祢因此聖架,救贖普世。
若望福音(19:38)
這些事以後,那位因怕猶太人,而暗中作耶穌門徒的阿黎瑪特雅人若瑟,前來請求比拉多,為領取耶穌的遺體;比拉多允許了。於是他來把耶穌的遺體領去了。
瑪利亞親睹自己的兒子去世,祂也是天主的聖子。她知道耶穌是無罪的,卻肩負了我們的痛苦。母親獻上自己的兒子,兒子交出自己的母親,給了若望,也給了我們。
耶穌和瑪利亞:在哥耳哥達,我們看到一個家庭受着苦,生離死別的痛苦。死亡把他們分開,至少表面看來是這樣:母子相連於一個不可言喻的關係,既是人性的也是神聖的關係。他們出於愛而捨棄這關係。二人都把自己交付在天主聖意中。
在聖母敞開的心中,來了另一位兒子,即那代表着整個人類的若望。瑪利亞對我們每人的愛,延續着她對聖子所有的愛。因為在耶穌的門徒身上,她看到自己聖子的面貌。她要為耶穌的門徒而生活,支持和扶助他們,鼓勵和幫助他們認識天主的愛,使他們樂意轉向天父。
在哥耳哥達的這位母親和這位兒子,究竟有什麼要對我、我們和我們的家庭說呢?我們每人面對這情景,只有驚訝不已。我們本能地感到:這位母親和這位兒子,給了我們一份絕對獨特的禮物。在他們身上,我們找到力量打開心胸和視野,去擁抱宇宙。
在哥耳哥達那裏,在祢、為我們而死的耶穌身旁,我們的家庭接受了天主的禮物:一份愛情的恩賜,一份能讓我們擁抱無限的愛。
眾:天主經
耶穌五傷安慰之源,耶穌聖死救贖之鍵,賜我信心永貞堅。
第十四處 耶穌被埋葬於墳墓
領:主基督,我們欽崇祢,讚美祢。
眾:祢因此聖架,救贖普世。
若望福音(19:41-42)
在耶穌被釘在十字架上的地方,有一個園子,在那園子裡有一座新墳墓,裡面還沒有安葬過人。只因是猶太人的預備日,墳墓又近,就在那裡安葬了耶穌。
沉寂籠罩着整個哥耳哥達。若望在福音中告訴我們,在哥耳哥達那裏,有一個園林,當中有一座未用過的墓穴。耶穌的門徒就在那裏埋葬了祂的遺體。
這位耶穌是他們逐漸認識到的降生成人的天主,如今躺在那裏的卻只是個屍體。在這不尋常的孤寂中,他們迷失了,不知所措。他們只能彼此安慰、鼓勵和偎依在一起。然而正是在那裏,他們記起了耶穌在他們當中時,所說和所做過的一切,他們當時只是一知半解,如今他們的信念開始強化起來。
他們在那裏期待著主的復活和聖神的降臨時,漸漸形成了教會。在他們中間有瑪利亞,她是耶穌托付給若望的。他們與她一起,聚集在她身旁。他們在那裏期待,期待主的出現。
我們知道,三天後,那死者的遺體復活了。耶穌生活直到永遠,更親自陪伴我們,與我們一起走世上的旅途,經歷喜樂與困苦。
耶穌,請賜我們彼此相愛,每日有祢臨於我們當中,正如祢曾應許我們的:「 那裡有兩個或三個人,因我的名字聚在一起,我就在他們中間。」
眾:天主經
將有一天靈肉分離,請勿棄我使瞻聖儀,永沐榮光無盡期。亞孟。
最後禱文
主、耶穌基督,我們藉着洗禮與祢同死同埋;祢既藉着父的力量,從死者中復活;求祢也使我們能度一種新生活。昔日的我們已與祢同釘在十字架上;求祢消除我們的罪愆,不再作罪惡的奴隸,我們既與祢同死,亦必與祢同生;死於罪惡,活於天主。主,我們曾多次掙扎,多次跌倒;雖然我們知道祢就在我們身旁,但卻掉頭離祢而去。基督,請原諒我們,並幫助全人類認識、愛慕和尊敬祢。願我們能在眾兄弟姊妹中尋到祢,跟隨祢,在苦路上與祢並肩前進。
耶穌基督,人類的救主,祢用十字聖架戰勝了死亡,進入了光榮,使痛苦有了意義,賦給世界喜樂。求祢幫助我們繼續祢救世的工程,共同背負十字架。亞孟。
單丹尼(D.Zanzucchi)和瑪麗雅(A. Maria)夫婦撰寫